自以为是的人是什么心理(自以为是的人的特征)

全文4700多字,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。

自以为是,是通常我们对某些人的言语、态度、作风的评价。因为这些人给我们的感觉与印象或许是夸夸其谈、妄自尊大;或许是趾高气昂、心浮气躁;或许是夜郎自大、一意孤行……总之他们很难接纳别人的观点和建议,老觉得自己是对的。

自以为是的表现

1)“事后诸葛亮”

很多事情,我们经常不期望它发生,而它却偏偏发生了。这个时候某些人就会跳出来“事后诸葛亮”一番。

自以为是的人是什么心理(自以为是的人的特征)

学生时代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。考试失败或比赛失利时,有些老师和家长在一通数落之后总会说,你看看成绩,怎么样啊?我之前是怎么说的,……今天这种情况其实我早就猜到了,“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”。

一位大龄白领女跟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帅哥谈情说爱三年,无果而终。一些人便说:我早就看出来了,不会有好结果的。他们不是一类人,不合适,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嘛。

以上为事后聪明式自以为是,生活中最常见。

殊不知还有这些谚语:“吃一堑,长一智”、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、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、“王八瞅绿豆——对上眼了”。

利用自己主观的直觉经验去评价完全不了解的事情的结果,是廉价的,也是愚蠢的。

自以为是的人是什么心理(自以为是的人的特征)

2)很少指责自己

调查发现,大多数离婚的人都认为他们的分手是因为对方的表现不佳;大多数管理者都把较差绩效归因于员工的能力差、技术差、敬业精神差或市场环境不好。

发生交通事故时,很多人先是指责对方再指责路况,“你眼睛没有看见嘛?你是什么技术?”“你会开车吗!?”“过十字路口时,一个障碍物挡住视线,不知道谁搁那儿的……”“一个行人想闯红灯,太不像话了……”

自以为是的人是什么心理(自以为是的人的特征)

一些人在面对朋友的不足或失误时,往往会当面指责:“你搞错了,怎么能这样?!还是让我来教你做吧。”“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!”“你是怎么搞的?!没有参加培训吗?……”

面对各类大小事情,这些人首先是习惯性地指责他人,把自身责任爽快地推卸掉。这是自大、清高、无能的体现。

3)过度自信

过度自信是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,即对自己确信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。

过度自信现象在工程项目、医疗诊治、金融投资、证券分析、战略决策等领域经常出现。

自以为是的人是什么心理(自以为是的人的特征)

心理学家曾做过大量的研究,发现“无论年龄、性别、宗教、民族等,很多人在内心深处,都相信自己比一般人要强”。

10个管理者中有9个对自己管理能力的评价高于一般同仁;10个人中有9个人评价自己的工作绩效高于一般同事;90%的大学教授自我评价等级高于同行;90%的司机认为自己的开车技术高于平均水平。

自以为是的人是什么心理(自以为是的人的特征)

《破冰行动》的李飞年轻善良,但却行为莽撞、缺乏经验。在没有向局里报备的情况下,李飞支持宋扬只身前往养鸡场与毒贩斡旋。正是由于他的自以为是,过于自信,使得宋扬早早牺牲。

近期热闹的NBA莫雷事件,充斥着美国式自信。这是由于美国政客们低估了国人的抵制情绪和反制力量。暂停与NBA合作就是对其过度自信的沉重一击。

有时候,当自以为是者没有预料的问题出现时,为了维护这份自信,他们一边不忘指责他人或客观环境,一边又极力自圆其说,证明自己的正确性、预见性、权威性。

自以为是本质上是一种感觉和情绪。自以为是有两种情况,一种是有的人习惯性地自以为是,自以为是已内化为一种习性;另一种遇到某些事情时,有的人偶尔的自以为是一回。

造成自以为是的原因很多,包括家庭教育的不当,文化环境的染习,自恋型、偏执型人格造就,思维方式(自我中心化)的固化等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直觉误判。

自以为是的人是什么心理(自以为是的人的特征)

直觉误判

对于现实世界的人、事、物,我们依据已有知识或经验给予直觉性评估(分析、评价、判断)。其中错误的评估就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。直觉误判包括归因偏差、经验(知识)错觉和信念固着。

1)归因偏差

①自利性归因偏差

心理学上有个实验,一个被试穿上较难看的裙子,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一个房间。此同学感觉有一半的人注意到了她穿的这件丑陋裙子。但事实上只有23%的人注意到了。人们总是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关注度。

再如,在从事某项工作时,我们时常认为自己责任重大,或倾向于把自己看成焦点(中心角色),而事实是我们仅发挥着次要作用。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度、关注度,这就是焦点效应(又称聚光灯效应)。

自以为是的人是什么心理(自以为是的人的特征)

焦点的核心要义是,人们潜意识中确信焦点角色或地位更有利于自我。这种自利性心理反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每个人都喜欢往自己脸上“贴金”。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妇,坚定地认为他们承担的家务远比他们的配偶承担的更多。经过调查发现,妻子和丈夫各自评估在家做的家务占总家务工作量的比例加起来,总是超过100%。

对一所大学2000名新生进行入学调查,调查问题是你觉得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如何?有60%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“优秀”,20%的学生认为“非常优秀”,只有20%的学生承认“一般”。学期结束,就同一问题进行公开测评,结果显示“非常优秀”的只占1%,“优秀”的只占10%。

当人们面对一些积极的、正面、成功的现象或结果时,通常归因于自己,而面对失败、不好情况时,通常归因于他人。这种现象就是自利性归因偏差。因为有自利性存在,所以这种归因往往与事实情况不符,偏差在所难免。

自以为是的人是什么心理(自以为是的人的特征)

《小欢喜》中,宋倩在女儿乔英子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时,首先想到的女儿的责任:女儿逃课、玩乐高、学习分心等。由于这些因素导致了现在的结果,因此宋倩非常气愤、焦虑,指责女儿和女儿的爸爸乔卫东。这是典型的归因偏差。遇到问题不是自己先反思,而是首先指责别人。在乔卫东父女心目中就会觉得宋倩太自以为是了。

最常出现自利性归因偏差的情形是在教育成长和道德审美方面。

少数运动员,在即将举行重大比赛前,对是否能够获得优异成绩没有把握,便有意制造一些意外,比如受伤、与队友发生争吵、忘记携带一些比赛用具等,这样一来,如果比赛失利,他们便归因于以上因素。如果比赛成功,赢得了较好名次,他们就称在不利条件下,依然取得胜利,实在是因为自身实力不凡,没法“低调”。这就是以自身利益为先的归因心理。

自以为是的人是什么心理(自以为是的人的特征)

公司项目实施失败后的总结分析时,我们也经常看到,管理者会把责任推给各个部门和员工素质、供应商、企业文化、市场环境、公关不力等等,员工会把责任推给管理者的领导能力、企业战略、公司制度等。如此自以为是的自利性归因,不可能客观公正、正确全面,也就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。

②基本归因偏差

基本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对他人行为归因时,倾向于高估内在因素(如能力、努力程度、智力等)的影响,而低估情景因素的重要性的心理现象。

在前文案例中的大龄白领女,平日大家与其接触时,其温文尔雅、谈吐有度,大家认为她是一个优雅有致的温柔女子。可是当她在公开活动场所如KTV、影院出现时,却表现的非常活泼、豪放,而偏巧那个男生就是在这样的场合遇到了她。男生认为她的性格比较外向、爽快、不拘小节。同一个人,周围人对她的看法却有偏差。这种偏差便是基本归因偏差。有了偏差之后,周围人对她的判断就会出现错误,有的人便会觉得此女与男生不合适,违反了“人以群分”的规律。

自以为是的人是什么心理(自以为是的人的特征)

某白酒公司有两个总监,分别负责A、B两个地区的营销工作。A、B两区的人口数、性别比、消费水平差不多,所受公司资源一致。可是半年工作下来,B区的营销业绩非常好,而A区却不尽如人意。因此,公司领导就认为A区总监能力差、不努力等,对其进行批评和处罚。可是后来经过市场调查后发现,同样的时间段内,A区的恶劣风雨天气的天数比B区高30%。原来是天气原因影响了销售额。这是一个基本归因偏差的例子——人们忽视了情景要素。

另外,同一事件的不同参与者的视角差别,群体性和个体性的动机意识差别,也会造成基本归因偏差。

有很多情形下都会产生归因偏差,我们自以为是这样的,也许其实是那样的。所以有些自以为是无意产生的。

2)经验错觉

美国心理学家戴维·迈尔斯说过:当人们知道一件事情,是很难回到不知道它是的样子,这是知识的“魔咒”。

当一个人认同了某种知识或经验,那他就会自然选择据此去分析、判断所碰到的类似事件。比如文章开篇说的“事后诸葛亮”。

如果你某次普通的感冒后使用抗生素治疗,结果痊愈了。你可能便认为感冒使用抗生素治疗较快、较好。其实,这是个错误的经验。但是你以偏概全的认同这一信息。此后不管谁感冒,你都自以为是的宣传这样的疗法。真相是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。普通感冒不应使用抗生素。

很多老年人觉得坐月子的母亲必须戴帽子,且要戴满一个月时间,这样对产妇身体好。不孕的夫妻收养一个小孩后,就能够怀孕。诸如此类,社会上的流行经验,有很多都是错误的,或者说不完全正确。但是却很多人高度认可,并实践于日常生活。

接着看下面一则试验:

小芹,女,31岁,单身,真诚阳光,知书达理,所学专业是计算机。她目前对佛学比较感兴趣,已经开始坚持食素,并多次参加公益活动。基于这样的描述,你觉得她最可能是什么样的人?

A小芹是保险公司职员;

B小芹是公司网管;

C小芹是公司网管,并且是一名社工。

类似以上问题,大多数人的答案是C。

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,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丹尼尔·卡尼曼,经过试验得出:两个独立事件(网管、社工)同时发生的概率不高于单个事件(如网管)的概率。很多人基于经验错觉,形成了“结合谬论”。正确答案是B,小芹确只是一名网管。

用理性推理出来的结果其实是缺乏理性的。

自以为是的人是什么心理(自以为是的人的特征)

经验错觉当中也会出现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。

虚假普遍性,是认为在某些方面,其他人肯定与自己有着共同特性的错误印象。比如:有的家长觉得,体罚孩子是合理的、应该的,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哪个家长不打孩子,没有哪个家长不惩罚孩子,家长在非常生气的情况下,都会不自觉地动手,这是正常的、常态化的教育方式。这就虚假普遍性——用自己的错误评估合理化自以为是的行为表现。

虚假独特性指有些人会高估自身在品德、智慧、才华、技能等方面的优势、独一无二、与众不同,觉得他人不如自己。如投资成功后,他们就会觉得,“只有我才有如此的精准判断、运筹智慧,其他人肯定办不到!”这样一来,他们高估了投资失败者数量,低估了投资获益的普遍性。结果是我们自己影响了自己的直觉判断。

法国作家、思想家拉·罗什富科如斯说:如果我们从来不自我奉承,那么我们怎么享受生活!

3)信念固着

很多现象说明,一旦我们信念形成,我们总是试图保护、巩固。社会心理学家马克·斯奈德等人曾经做过“行为确证”的研究。现在很多人习惯称为“自证预言”。

简单的例子就是,假如一男生认为一女生喜欢自己,那么男生就可能表现出许多真让那个女生喜欢的行为。

假定你认为某人是漂亮的、善良、可爱的,那么你会找到很多能够证实你看法的内容。

当我们积极寻找证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时,这就是信念固着现象。因为我们的直觉偏好与“假设”信念一致的信息或判断。这就为过度自信奠定了基础。

一部分信念与自信混合作用,可能会“孕育”成自我信仰。

信仰指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,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。哲学家定义的信仰:“一种强烈的信念,通常表现为对缺乏足够证据的、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的固执信任。”

执着于信仰的事物判断,往往与事实情况存有偏差。因为信仰的限定性,人们会有意过滤掉外在的一些信息,过滤的原则是符合信仰的留下,不符合信仰的拒绝接受。这是在直觉思维活动中自动发生的。

如此一来,直接影响了这部分人对真相、真理的把握。再加上他们的有意注意始终放在支撑信仰的事物上,那些佐证的信仰的信息会愈发固化。长此以往,错觉自然形成。

如果信仰本身有瑕疵,那么错误的坚持又会演变成盲目的自信。

自以为是的人是什么心理(自以为是的人的特征)

直觉是一种直观认识,是一种无需观察和仔细推理便可立即领悟的能力。像任何事物一样,直觉也具有两面性。我们需要清楚,直觉的判断不一定总是对的,有时候直觉就是错觉。

只有我们了解了直觉的一些偏差与误判,才能更加准确客观把握事件真相,才能不至于给人留下自以为是的不良印象。

非常感恩您的阅读,希望有缘再见!

巴小图文章系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与巴小图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。文章地址:https://www.baxiaotu.com/6291.html

(0)
心景观心景观
上一篇 2022年11月21日 23:42:38
下一篇 2022年11月21日 23:50:19

相关推荐